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

首页 > 正文

电视民生新闻:倔强生长的二十年

发布于:2014-07-04 13:21 来源:金鹰网 字号:T | T

  朱皓峰

  一、倔强生长的二十年

  中国电视,目前已进入一个泛电视剧、泛娱乐的年代。电视新闻,在这中间,依靠大事和热点,间或精彩而顽强的生存,似乎可有可无,实际不可或缺。电视民生新闻,更犹如一朵奇葩,已经让人又爱又恨的倔强生长了二十年。

  我理解的民生新闻,是以欣欣向荣的大时代背景下普通老百姓为主角,以他们的精彩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思想和诉求为主要内容的新闻表达方式。从民生新闻开始,中国电视观众开始有新闻看了。或者说,观众要看真正的新闻了,电视开始做民生新闻了。

  民生新闻的出现,在国内其实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开放之后,广东、西南报界的揭露、监督性报道振聋发聩;中青报的《冰点》、人民日报的《维权》等最高层报纸的反思力度,更让人浮想联翩。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感空前爆发,电视不甘落后,早期湖南电视台的《焦点》,央视《焦点访谈》为电视业界开辟了民生新闻舆论监督的范本。

  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民生新闻启动,我以为是从1995年开始的。当时新成立的湖南经视,以很大的勇气和胆略,打造了《经视新闻》,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新闻内容和表达,以人文的、人本的视角,关照社会,向下深入百姓生活,向上解读政府民生政策,其在湖南高层和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力的关注度,都史无前例的让人刺激和震撼。在其带动下,湖南有线台的《有线新闻网》、湖南生活频道的《生活晚报》强势跟进,地方民生新闻战在九十年代的湖南已经是轰轰烈烈,迅猛发展壮大。

  如果说《经视新闻》还揉合或创新了时事民生的会议、时政新闻的话,由湖南有线电视台改制而来的湖南都市频道在2001年推出的《都市1时间》,则让电视新闻彻底民生化,并进入了大范围、大时段、大直播时代。由于主动退出当时的所谓时政主流,直播60分钟的《都市1时间》,在关注度、影响力、收视率等各项比拼中,都迅速超越了《经视新闻》,再次证明了民众对自己新闻的渴求和民生新闻的强大生命力。而正在此时,全国各地方民生新闻真正开始风起云涌。《都市1时间》和《经视新闻》的火拼,应该说对其他省份的民生新闻有重要启示意义,其中随后脱颖而出的,是《南京零距离》,从那里开始,民生新闻在全国范围里迅猛增长和爆发,并引发了相关学者的探讨。

  从此,这个时代风涌云动的更接近新闻本义的现象,终于有了一个大家都愿意接受的名字——民生新闻。

  二、从好看到有用到有观点

  电视民生新闻在中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从“好看”到“有用”到“观点”三个阶段。

  单纯的“好看”,依托的是猎奇、偏执的题材,原始、简单的展示,追求的是视觉和另类的纯粹刺激。初级阶段的民生新闻,由此一炮而红。那也是民生新闻的原始“三鸡时代”:鸡零狗碎、鸡飞狗跳、一地鸡毛。

  “有用”是民生新闻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认知情趣的提高,对新闻的表达及内涵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脱离低级趣味。所接触的信息是不是“有用”,是不是能帮助受众对社会进行正确判断,成为这个阶段人们对民生新闻的一种价值判断。在这个阶段,民生新闻从说相声、说方言、说段子的“民生新闻”,慢慢回归真正的新闻本质。从业者逐渐认识到,花里胡哨的、娱乐搞怪的新闻不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严肃的本质正在回归,从娱乐化表达逐步回归为轻松不失严肃的表达,从媚俗化的取向逐步回归为理性、有责任感的取向。也是在这个阶段,民生新闻也越来越自觉地,或者说迫不得已地与上层、高端、主流时有交集,以赢得在与“管理”的博弈中的喘息之机,谋求下一步的发展。

  而目前,走在前面的民生新闻节目,在理性“好看”,完善“有用”之后,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观点”时代。因为越发展,传播越无孔不入,最后谁也无法真正时效领先,无法独家信息。但“思想”可以,“观点”可以,无人能够复制自己的智慧和由此产生的影响。民生新闻的“观点”阶段,智慧的从业者所追求的是独立于威权与商业,独立于过去模式,独立于大众思维;努力的目标是用观点引导受众,影响决策,表达思想。从民生新闻就是“普通市民的新闻”,转变为民生新闻就是“普通市民关心的新闻”,到现在走向新的认识:民生新闻,就是“攸关普通市民利益、能影响改变普通市民生活”的新闻。公众意识、民本意识成为民生新闻的依托。

  以做民生新闻为主的媒体,从第二个阶段开始,又被管理部门赋予了一个新的概念——都市类媒体,以区别于标准的传统媒体。目前,据不完全统计,仅电视这一个系列,全国就有各级都市类媒体近400多家,大多发展不错。

  三、瓶颈和困惑

  随着实践和理论的不断深入,我们清楚的看到,在繁荣的背后,现阶段民生新闻的许多缺陷和不足日渐暴露。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正遭遇三个瓶颈和三个困惑的制约。

  第一个瓶颈是“内容瓶颈”。有时候,民生新闻会出现价值、取向偏移的问题。为提高收视,在内容上倾向负面,不尊重他人隐私,强化视觉冲击,将民生新闻沦为市侩新闻。我们怎么样突破这个瓶颈?将民生新闻做得通俗而不庸俗?

  第二是“资源瓶颈”。民生新闻的火热,导致一些地方盲目的争相上马民生频道及节目。民生新闻再次陷入无序竞争,造成电视生产资源的浪费。节目形式被严重克隆,节目创新的积极性受到损害。我们怎么样从不同类型频道的差异化竞争中脱颖而出之后,再实现一次民生新闻频道之间的差异化?

  第三是“竞争瓶颈”。民生新闻频道正遭遇电脑、手机的挑战。从新闻的发布来看,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早在2007年,40%的新闻信息第一发布者,就已经是手机,网络博客和播客。另外,普通民众观点意见的发布表述,已不再受制于传统媒体。民生新闻频道如何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保持住自己的优势?

  三个困惑,第一是“服务谁的困惑”。我们的民生新闻从最初的“报道市民”,已经开始向“服务市民”转变,但目前我们所做的民生新闻真的是在服务市民吗?帮市民解决漏水、找寻丢失的钱包,也许算是一种服务,但是这种服务的问题是占据了大量公众资源,却只能服务个别人、解决个别人的问题。而且,这种问题的解决不具备可持续性和推广性,只能解决一个算一个,那么,接下来,民生新闻到底要为谁服务,怎样服务?

  “服务市民”的旗帜刚刚竖起,我们当然应该坚持,但服务的模式应该更新,我们现在所做的发现个案问题、解决个案问题并不是服务的结束,而是服务的开始,要敢于讨论、追问,发现问题的根源、寻求根本的解决之道,这才是服务的升级,也是民生新闻根本意义上的升级。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从发现个案、解决个案,升级到发现公众关切、讨论公众议题、解决公众困惑。从而解决服务谁、怎样服务的问题。

  第二是“监督谁的困惑”。监督政府部门?新闻大环境的缺失,让所谓监督部门在大多数时候成了假命题,我们的监督目光,很多时候放在了小摊小贩、小偷小摸、小吵小闹这类社会底层的问题上。缺乏权力的社会底层民众,恰恰成了民生新闻监督力度最大的人群。那么,我们应该监督谁?怎样监督?

  这一困惑的解决当然首先要靠新闻大环境的改善,然后靠民生新闻本身气质的改变,三靠建立表达互信,民生新闻要学会巧妙表达、善意监督。对底层民众的问题要从善意出发,保护性的报道,理解民众难处,保障民众利益。对政府部门的问题则要巧妙介入,善意表现,理性监督,促进问题解决,不搞连带,不搞过激,不当点火器。

  第三是“融合谁的困惑”。新媒体方兴未艾,融媒体的概念更是成为潮流,可是,以传统媒体为平台的兴起的民生新闻,是融合新媒体还是被新媒体融合?面对这一困惑,我们首先要学会善于利用微博、网络等新媒体,但要坚持独立性。包括新闻线索来源的独立、传播通道的独立和观众参与渠道的独立。在一段时间内,新媒体还只能是传统民生新闻表达形式、传播渠道的扩展、延伸,暂时不会取代传统媒体渠道,成为主战场。

  四、升级突破

  我认为,接下来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关键词是:“人文、温暖、责任、文化”,坚持“正义的力量、主流的影响、历史的责任”三大节目宗旨,用温暖的表达服务和谐的民生。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坚守频道定位,占据本土民生市场,侵略外地民生资源;让观众知道:身边事,有大事,天下事,我们会一网打尽!在两到三年内,电视民生新闻要完成由记录到观点,由表象到内涵,由情绪到情理的升级,最终完成由通俗到雅俗共赏的惊艳转型,才会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电视民生新闻的升级创新首先要坚守社会责任和导向安全。胡锦涛说:社会责任的担当,是媒体的生存之道,长远发展之道。媒体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所以应该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社会主流人群、主流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真正需要的,应该更自觉的不折不扣做好党和人民的喉舌。普利策说过:一个愤世嫉俗,唯利是图,盅惑民心的媒体,最终会制造出像自己一样卑劣的民众。

  其次是打造优秀团队和运作系统。每个人,在自己合适的位置,都会是人才。所以,民生新闻的管理者要坚持做到:人人平等,事事公平、公正。同时不拘一格重用核心人才。强调两个字:简单。每个人对自己应负的结果负责,在大家已经认可的制度面前一视同仁。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求得最好的成绩。要有宽容的环境、快乐的工作、旺盛的创造。

  然后是狠抓节目内容。任何时候,内容始终为王。以湖南都市频道的内容升级路线图为例:民生新闻→民生→生活方式。这种升级缘于三个理由:一是政策管理,二是自身发展,三是新媒体的竞争。湖南都市频道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超越了民生新闻的单一命题,涉及到了情感、理财、调解、援助、养身、公益、达人、趣事等等民生的各个领域。比如新播出的百姓理财类节目《向前看》,养身节目《都市健康新知》等,收视和社会效果明显,观众喜闻乐见。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类新媒体近年来为何取得长足发展,一是年轻一代潜意识里拒绝所谓意见领袖,也就是拒绝传统媒体的表达方式;二是受众对媒介的需求已经上升到可以人人平等,各取所需的境界。正因为如此,互联网已经不是一项技术,它已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进化方式,并且越来越成为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抽象的说,不是媒体,不是频道,而是一种可以平等互动的崭新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生活在这里,精神上、心理上丰衣足食,乐不思蜀。成为大家的生活必须品和必须方式!

  民生新闻再发展的几个关键词是主流文化、观点、贴近、资源、创新,坚守“道德守望者”和“文化传承者”的角色,做老百姓心理上真正需要的新闻,融入时代发展主流,坚持提供对话平台,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在促成问题解决中致力于协调关系,树立品牌形象,赢取媒介公信力。

  现代电视新闻竞争打的是资源战。谁能发掘,抢占更多新的节目资源,谁就能在节目创新上领先一步。目前湖南都市频道全省独家掌握了五大外部资源,其中,前四个湖南都市都是发起和理事单位。它们分别是:1、全国都市频道协作体;2、全国SNG直播联盟;3、全国法制节目网络交流平台;4、中国公共新闻协作网;5、3G手机视频连线新闻直播。另外,2010年,都市频道已经与相关部门达成协议,将享有长沙城区交警实时路况、全省高速监控和重犯通缉的全省独家资源。

  再加上全年不断的各类型策划、活动直播,包括新闻事件的第一时间放送,包括SNG随时随地、无时差的卫星连线等等。有人说网络最终将取代电视,在这点上我绝不苟同。谁掌握影响未来的资源,掌握影响未来的内容,谁就会永远不败,不管媒体的传播和存在方式是新是旧!

  升级突破,我认为,还应该做到几个“不相信”:

  不相信媒体天然有优劣之分。具有独特气质,拥有独家内容,能真正接地气的,就是市场需要的;

  不相信媒体有新旧之分。网站每天也成百上千家的死去,如果说某种传播方式老了,其实是自己的内容过时了;

  不相信个别媒体可以垄断。只有尊重对手,敬畏市场,才有未来;

  不相信有天花板。创收和收视都没有,有天花板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思想;

  不相信平台优势。只有永远的内容,没有永远的平台。

  五、未来

  据了解,央视的《新闻联播》即将改版,“加重社会民生类内容比例”是其改版基调。

  其实应该是这样,一段时间以后的某个时期开始,有关新闻的所有形态都将融合,都将回归。

  只有一种存在,一个名字——新闻。 

编辑:刘加莉

协会简介

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是全省性的广播电视行业组织,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团结和联系广播电视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业务主管单位为湖南广播电视台。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