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做新闻才能抓到“活鱼” 做真新闻才能写好“历史草稿”
——“骑行生态洞庭,建设美丽湖南”活动侧记
十月,广袤的洞庭湖平原瓜果飘香,稻浪翻滚,散发着迷人的气息。湖南广播电视台旗下的九路记者踩着自行车,深入岳阳、益阳和常德等地的田间地头、湖州港汊和企业车间,与一线劳动者和老百姓倾心交谈,抓到了一大批具有典型意义的重大题材,在湖南卫视《湖南新闻联播》中播发30多条稿件和评论,真实反映了湖区的发展现状、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并认真思考其解决办法,充满泥土气息,引起强烈反响。作为全程参与这次活动策划与实施的记者,我最大的感受是,只有真做新闻,才能抓到“活鱼”;只有做真新闻,才能写好“历史的草稿”。
今年元月23日,湖南广播电视台台长吕焕斌在新闻中心调研时,要求我们用灵敏的鼻子和勤快的双腿,去捕捉真正的新闻。当拿到“骑行洞庭”这个选题时,我就觉得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采访活动,而是要深入探寻、发现和思考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相关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制一批有分量有价值的真新闻,为洞庭湖的发展变迁留下一组历史的定格。
真做新闻就能抓到活鱼
在岳阳,当我们决定关注水中大熊猫江豚的保护和生存状态时,当地江豚保护协会负责人对记者的来访表示怀疑,并提出两个问题,一是敢不敢去洞庭湖腹地拍真正的现场,二是拍到的东西能不能播出来。在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他们建议记者和当地渔政部门保持联系,租下一条民船驶向洞庭湖,在一个叫煤炭湾的地方拍到了江豚围猎的壮观场景,晚上又冒着各种危险,拍到了不法分子电打鱼的现场,记录到了渔政执法过程中不法分子在执法人员眼皮底下逃跑的过程,可谓触目惊心。记者虽然历尽艰辛,但是收获颇丰,第二天不仅在《湖南新闻联播中》播出了《探访水中大熊猫江豚的家园》两条,还为内参版《江豚保护形势严峻 多个执法部门抵不上民间组织》积累了素材。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过去的许多集中采访活动,往往以正面宣传固步自封,对存在的问题不愿碰,不敢碰。记得七年前,在全省媒体参与的“环行洞庭湖”采访报道中,包括我本人在内的许多记者曾把淡水珍珠养殖和速生杨树种植作为创业富民的特色产业进行过大张旗鼓的报道。但是如今,政府曾经鼓励发展的这两个产业已给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要尽快退出这两个产业困难重重。如何平衡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如何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更好地保护和建设洞庭湖的生态?我们直面这些问题,先后推出了《汉寿破杨树困局:砍树行动正在进行》和《还洞庭一湖清水 珍珠养殖全面退出》两篇报道。在采访拍摄中,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客观看待问题,不文过饰非,不责难推诿,而是分析问题和矛盾的根源,探讨解决办法,真心诚意地为利益相关方着想。所以虽是问题报道,但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理解和接受。
有矛盾冲突才有戏
有戏还是没戏?是采访活动中,记者编导们讨论题材时经常提出的问题,我觉得“有戏”有两层意思,一是它让新闻更加真实可信,即题材选取和表现形式都围绕矛盾冲突展开,这才符合“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这一客观实际,另一层意思是真新闻必定引人关注,“有戏”大家都想看。所以我们在选材和采访过程中,坚持“抓活鱼”做真新闻的标准,一改过去走马观花式的采访和简单肤浅的讴歌,推出了洞庭湖江豚保护形势严峻、华容棉农歉收后的忧与盼、君山工业园七年后易地搬迁、大通湖农民集中居住试验的得失、汉寿西洞庭湖湿地砍除杨树的困局、常德退出珍珠产业的抉择、上岸定居渔民解困仍需继续、西洞庭订单农业调查等一系列主打报道,每一组报道都围绕现实中的矛盾冲突展开,既有看头,又有深度。
编排组合拳更有冲击力
《湖南新闻联播》栏目组十分重视这次活动,不仅派出强大的采编队伍和技术保障力量,而且在播出版面上进行了周密安排。连续十多天每天推出一个专版,包括宣传片、深度主打报道和常规新闻,特别是在每一组主打报道之后,都配发编后话或者《胡湘平》评论,形成有力的组合拳。如为《君山工业园将告别桥头堡》配发《胡湘平:转型发展就是一场自我革命》,为《还洞庭一湖清水 珍珠养殖全面退出》配发《胡湘平:珍珠和杨树的覆辙不能重演》,将其所蕴含的科学发展路径选择和经济转型升级等重大主题进行升华,发人深思。
追踪加内参 力促问题解决
针对报道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我们不是一播了之,而是继续追踪,如棉农卖棉难的问题,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问题,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回应。而对于一些性质很严重,当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则没有公开报道,而是整理详细材料,以内参的形式呈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希望引起高层的重视,推动问题的解决。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如何写好这份“历史的草稿”,需要下更多的功夫,我觉得“骑行洞庭”是一次积极的尝试。
(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聂雄) 编辑:肖清
编辑:曹炜阳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