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湘泉
2001年5月,五十有四的我,辞去了《空中之友》报的社长职务,担任市广播电视学会秘书长。
人们常戏说:秘书不带长,放屁都不响。我虽然后面带有“长”,但放屁也只有那么响。原因众所周知,学会是个民间组织,一不管钱、二不管物、三不管人,是个典型的“闲职”。对这个清贫、寂寞的岗位,我当时没有半点失落感。我认为:岗位虽“闲”,但工作重要。大家不是常把创优、创收比喻为局里腾飞的两个“车轮”吗?学会主司“创优评奖”,是其中的一个车轮呢。相反,我只是担心自己工作不力,影响我市在全省的创优名次,辜负领导的希望。
转眼,半年过去,全省年度评奖的时候到了。我带着和局里老评委们精心准备的近30件作品去衡阳赴会。由于是头次参评,压力很大,我白天穿梭于各评选组,不失时机的为我市的作品“评功摆好”,夜晚想这忧那辗转难眠。在煎熬中5天终于过去,评选揭晓了:长沙获奖22件,其中一等奖12件!与上年度相比,获奖总数增加10件,一等奖增加8件,两项指标几乎都翻了一番。我深深地舒了一口气,心中的石头落了地。
然而喜悦并没有在我心头停留多久。我深深懂得,初次的胜利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也许是瞎猫碰见了死耗子——运气好呢,而局里交给的任务是,年年必须两个确保(获奖总数和一等奖件数全省第一)。从“一年的偶然”到“年年的必然”,显然路还很长。而且我还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竞争愈来愈激烈。稍有疏忽,我们就有可能屈居第二,甚至第三、第四的危险。我把我的忧虑告诉我的同事杨毅红,她也有同感。这位曾经在电台、电视台采编一线奋战多年、获奖无数的创优能手,沉着大度,经验丰富,深受我的敬重。每年评奖前,是我们最紧张、最繁忙的日子,从推荐作品的确定到音带、像带的检查,表格的填写打印,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为了保持高获奖率,我们总结出几条诀窍:送评作品的数量上尽可能多,在体裁上尽可能全,在种类上尽可能广。既敢于在新闻、专题正面战场硬碰硬,也不放过文艺、播音、广告、信息等平台,全面抢占获奖机会。我们的努力获得了回报。在省局评比中,我市始终跑在最前面。
如果有人问我:在协会工作最困难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挑选上送作品。评委意见一致的作品比较好办,意见不一致的就很难把握。一旦眼偏失误,很可能埋没记者的智慧和心血。有一件事对我的印象特别深。2003年,新闻频道送评了一条短消息《枯树钉新枝》,说的是某区绿化队为迎接上级检查,连夜将马路边移植的,但已枯死的樟树上钉上新鲜的嫩枝,营造假象,骗取荣誉。作品很短,仅有一分半钟,但在市评委中引起的争论最大。有的说,这是一般的批评报道,题材陈旧,意义不大(我当时也持这种看法);有的说,这种明目张胆的造假行为非常罕见,很有震撼力,刚闭幕不久的十六大倡导“求真务实”,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意义就不一般了;还有的甚至说,这是真正的现场新闻,送上去有可能冲击大奖。两种意见争执不下,我陷入了沉重的思考,私下和省学会当时的副秘书长,也是我的好朋友杨德成交流。他说:任何新闻作品都有时代背景,这件作品看似陈旧,实则鲜活。既符合中央精神,又针对时弊,值得一搏!经请示周国强总编辑同意,我们决定把这条在市里只获三等奖的作品破格送往省里。结果,省评委会一致通过评为一等奖,并将其进一步推向全国较量。想不到总局的评委评价也很高,此条消息被评为当年中国电视奖二等奖。一条险遭淘汰的作品就这样被救活了,不仅为我局争得了荣誉,而且也是作者个人的幸运,因为记者在一生的新闻生涯中,能够获得国家级奖的机会毕竟是不多的。假若我们当时不过细、不负责、不慎重,就是另一个结局,留下的将是不尽的遗憾。
在协会将近10年的工作经历,使我再一次感受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是非常重要的。不怕职闲,就怕心闲;只要尽心尽责,一样有滋有味。
(作者系长沙市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
编辑:刘加莉